4)续8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宣布命令。

  1705年,教宗特使来到北京。康熙亲自向特使说明情况,说中国的敬天、祭祖等仪式,只是为了表达敬意,和宗教无关。双方多次辩经,还招来肇事的教士,现场解释作证。但尽管清朝说明礼仪关系重大,愿意承认对方的神和自己的天是一个概念,教会依然不愿妥协。

  1707年,教宗特使来到南京,单方面宣布了禁令。康熙随即逮捕了特使,命令葡萄牙人把他关在澳门,同时声明,传教士必须遵守“利玛窦规矩”,否则就要被驱逐。

  但此时,康熙依然还希望谈判,并且数次派遣传教士,去给教宗说明情况,辩解经义。但教廷依然坚持己见,还扣留了担任清朝代表的法国传教士,康熙又写信求情才放人。

  1720年,教宗第二次派特使抵达清廷,康熙再次亲自出面,解释孔子牌位由来等问题。然而这次辩解依然无果而终。1721年(康熙六十年),教廷禁令的正式公文送到康熙手中,康熙这才最后放弃,宣布禁止传教。

  不过康熙的禁令并不严格,起码法国人就没什么人管。(从路易十四开始,清朝与法国在百年的时间里,多次互派使团,赠送信件、书籍和礼物。法国传教士直接自豪地声称,“中国重视法国,并将法国远远置于其他欧洲国家之上”)

  雍正时代,中国的传教士做了最后一次妥协的努力,耶稣会重新制定了一套变通方法,但这次尝试也很快被教会否决。1742年(乾隆7年),教宗正式下达命令,禁止传教士再就礼仪之类的问题展开讨论,终结了相关议题。

  这个争论最后又是怎么结束的呢?

  突破口不是在中国,而是在日本。

  1932年(昭和7年)5月,日本出了件事:在耶稣会创办的上智大学,一名陆军军官带领一些学生去参拜靖国神厕,其中有信奉天主教的学生,以这是偶像崇拜为由,拒绝行礼。

  日本军部对此颇为不满,事件逐渐发酵。10月,得到授意的日本媒体开始大幅报道此事,称“上智大生参拝拒否事件”。

  11月,罗马教廷宣布,参拜神社是表达尊重、敬意的仪式,不算偶像崇拜,允许天主教徒参加。禁令在日本失效。

  1934年,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。伪满要求天主教徒也参加祭孔等活动,教会继续让步。

  1939年,教宗正式颁布文件,宣布允许祭祖、祭孔等活动。礼仪之争宣告结束。

  就这样,康熙雍正没能成功解决的问题,在溥仪手上解决了。

  这事儿其实非常嘲讽。理论上,这是一个教义问题,应该通过辩论经义来解决。但当初,康熙等人跟教廷辩经了几十年,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。而日本军部只用了一个月,就把事情摆平了。

  从这个普世信仰的裁定者,罗马教廷的角度看,那就是“我辩经辩得过士大夫和传教士,但辩不过日本军部”。

  所以,普世信仰的权威性究竟源于什么,依靠什么?如果教义和当地文明冲突,到底应该以谁为主?更进一步地说,以谁为主又是由什么决定的,和教义本身有没有关系?

  很多问题,从现实的角度看,是不难解释的。但从普世信仰的角度来说,这些问题,又不能从现实的角度来直接回答,否则就是破坏信仰的权威性。

  这一系列关于中国礼仪的问题,包括最开头利玛窦自己遇到的困境,其实都是这种普世信仰虚弱性的体现。我们在此把他们统一叫做“利玛窦难题”。

  而且,要知道,天主教已经是现存各类普世信仰里,组织度最高的了。其他那些,经常连个稳定权威都没有,面对这种难题,更加没法应对。这个问题,至今也没见到解决的方法。

  这样稍微梳理一下,就有这么多的合法性漏洞和理论上就难以解释的问题。实践中,各种麻烦情况只会更多的。

  所以,作为过渡期,现在其实已经算比较稳定的情况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