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续8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分的保存能力,其实还不如前者。

  这种事情在如今不少主流流派中都有出现,算是普遍的问题了。

  模块7:普世信仰本身的无力与利玛窦难题

  刚才说的是文明之间的难以兼容,而问题不止如此。号称居于地域和民族之上的普世信仰,实际上也没有他们自己声称的那么好用。

  自古以来,就有很多人试图建立一个基于普世信仰的政权,但天主教会失败了,阿拉伯人也失败了,印度人不知道还有没有戏。苏联的出现一度让很多人认为,随着时代发展和理论进步,这个方向又有希望了,但结果依然证明,大家还是想多了。这种情况下,普世信仰一方,会面对一系列困境。我们可以看个简单的古代例子。

  利玛窦当初想来中国传教,为此决定和士大夫们出好关系。由于利玛窦知识渊博,能力出色,还积极学习中国的礼节文化,借助传统词汇和概念来解释教义,还带来了西洋的书籍,很快受到士大夫们的欢迎。

  当然,利玛窦的最终目标还是传教,他的这些方式,是用来拉近关系,降低抵触的。但他后来发现,很多对他热情的人,并不是真的想信教。这些人表面上很虔诚,其实就是单纯冲着他的书来的。利玛窦最后甚至故意放慢翻译速度,怕把书翻译完了,大家就全跑了。

  所以,接受普世信仰的人,到底想要什么?或者,对中原文明来说,究竟是普世信仰本身重要,还是它带来的东西重要?

  这都是让利玛窦一度十分纠结的难题。

  而困难还不止于此。

  中国有一套自己的礼仪。利玛窦和他所在的耶稣会认为,中国礼仪合乎天主教教义,可以相容,但道明会、方济会认为,中国礼仪和教义冲突,是异端行为。双方彼此争执不休,牵扯到了教义、文化、政治和教派斗争,前后长达数百年,被称为“中国礼仪之争”。

  清朝早期,占优势的依然是耶稣会。他们延续利玛窦当时那套标准,称为“利玛窦规矩”。

  清朝对传教士也很宽容,不止是因为传教士大多有一技之长,也是因为清朝和法国在数代人的时间里,长期保持着友好的往来。

  1688年以来,法国王室派遣了多批有科学素养的传教士去北京,甚至组织起了常设的机构。这些教士基本都认同利玛窦规矩,让双方关系很融洽。

  但道明会等组织,认为这些人的行为太异端了,把官司一直打到教宗那里。随着耶稣会逐渐失势,教会开始倾向于相反的意见。

  清朝希望保持合作局面。有传教士认为,关键是需要证明,中国礼仪不是偶像崇拜,希望康熙本人来作证,康熙还真给他们写了证明。但天主教会不愿让步,1704年,教宗下令禁止祭祖、祭孔、悼亡等礼仪活动,并派出特使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