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五百三十三章 注定的结果_北宋大相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都生活在一种惴惴不安之中。越到后来,他们对未来的预期,就越灰色和悲观。这就是宋人痴迷梅花、竹子、兰花、菊花这些幽雅冷静意向的原因。梅兰竹菊在宋代以后被称为“四君子”,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代表性的意向组合。分析这四种意向,我们会发现它们有一种共同的精神特点:梅在严寒中怒放,展现着严酷环境中的不屈。兰独处于幽谷之中,代表着寂寞中坚守清操。

  竹则未曾出土先有节,表达是士人的自制和节操。菊花傲霜而开,残败犹抱霜枝,象征的同样是在逆境中的抗争。总结起来,这四种事物所表现的,其实都是对即将到来的严酷环境所做的一种心理准备,为在死亡、在被征服的威胁面前坚守气节而进行的自我精神动员。

  这是宋代士人独特的共同文化心理。宋代读书人普遍意识到,“文明的深秋,甚至文明的冬天就要到了,霜雪将摧残中国的士人,于是士人们只好为此做精神上的准备,用梅兰竹菊的精神来‘武装自己’”。

  因此,宋代士人的性格与唐代完全不同。唐代文人傲岸不逊,豪饮高歌,笑傲王侯,斗鸡走马,出塞入关,挟妓交游……,身上充满了充沛的活力和无忧无虑的乐观。他们是青春、自由和欢乐的。而宋人不再有可能跨上战马,去寻找自己的理想。

  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时刻处于威胁之中,他们所能做的,却只有老老实实寒窗苦读,在案牍中消磨掉自己的一生。因此宋人比唐人敏感、脆弱得多,作品中迷漫着对人生茫然无着。连宋代的少年都是少年老成,愁绪满怀的。唐代“少年负胆气,好勇复知机”,宋代少年却在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的淡淡忧伤中得到心理的满足。

  除此之外,其实从商者的地位,在宋代是有一些提升的。

  虽然我国商业兴起的早,但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个特殊阶层,社会地位并不高。自西汉以来,各王朝都在扶持农业打压商业。尤其是汉武帝,制定了一系列抑商政策,“平准”物价,使商贾“无所谋其利”;盐铁专卖、手工业官营之制来制约工商业发展;禁止商贾之家占有土地;规定商人另立户籍,且地位低于普通农民;不准商人子弟涉足仕途,进入官场,加上“算缗令”和“告缗令”,使大批中等以上的商人破产,严重束缚了商业的发展与扩大。“农之为本,商之为末”、“重本抑末”的经济政策延续千年,导致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缓慢,商人一直都是社会底层人民。其实,在早期的古代社会,商人地位并不低下。“重农抑商”的思想最早出现在战国中后期,西周时期实行“工商食官”,一种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。

  春秋时期,“工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