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五百零二章 放榜_北宋大相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有三十九人,绝大多数都得到高官厚禄,没有登上公卿位置的只有五个人。

  宋代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也比以前扩大了很多。唐代每次进士及第的人不过二、三十人,宋朝时录取名额扩大了十余倍,一般总有二、三百人,最多时达到五、六百人。宋太宗雍熙二年(公元985年),除了正式录取的名额以外,又在落第的考生中再进行一次考试,“于是由再试得官者数百人”。这一种做法在宋代不只一两次,早在宋太祖开宝三年(公元970年)就曾诏令录取参加过十五次科考但都落第的贡士一百零六人,说他们“困顿风尘,潦倒场屋,学固不讲,业亦难专,非有特恩,终成遐弃”。于是特赐本科出身。

 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(公元977年),在录取进士及诸科及第者三百余人外,又取科考十至十五次落第者一百八十余人并踢出身。后来对于在省试中多次落第的人另立名册上报皇帝,准许他们陪同考生参加试,叫做“附试”,称这些人为“特奏名”,这实际上决他们参加殿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。属于特奏名的人,在附试最初是考论一道,宋神宗熙宁三年(公元1070年)改为考问。特奏名的人数很多,例如宋真宗咸平三年(公元1000年参加殿试的考生有八百四十人,而另外又有“特奏名”多型百余人。末代科举取人之宽实在可观。甚至还有这样的事:太宗时,有赵昌国上书要求应考百篇科,也就是一日之内亘作出百篇诗文。于是太宗允诺,为他出试题,拟了二十个令他以每个字为题赋五首律诗。结果他从早到天黑仅完成了十首,水平也不高。即便如此,太宗还是特踢及第,以劝来名皇帝这样优待考生,大规模录取考生,只能表明封建统治极力拢络中小地主中的知识分子。

 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(公元977年),在录取进士及诸科及第者三百余人外,又取科考十至十五次落第者一百八十余人并踢出身。后来对于在省试中多次落第的人另立名册上报皇帝,准许他们陪同考生参加试,叫做“附试”,称这些人为“特奏名”,这实际上决他们参加殿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。属于特奏名的人,在附试最初是考论一道,宋神宗熙宁三年(公元1070年)改为考问。特奏名的人数很多,例如宋真宗咸平三年(公元1000年参加殿试的考生有八百四十人,而另外又有“特奏名”多型百余人。末代科举取人之宽实在可观。甚至还有这样的事:太宗时,有赵昌国上书要求应考百篇科,也就是一日之内亘作出百篇诗文。于是太宗允诺,为他出试题,拟了二十个令他以每个字为题赋五首律诗。结果他从早到天黑仅完成了十首,水平也不高。即便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