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区别_我有一个小世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血、实热等症。在生理病理上,多因代谢旺盛、血管舒缩都快、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。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、动脉硬化等症。

  妇女妊娠三个月后,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、血流加速等因素,常有“滑”脉,不属病脉。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,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
  “涩”脉正好相反,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。这种脉“往来蹇滞,行而多碍”。《内经?脉要稍微论》中说“涩则心痛”。

  这种脉有虚实之分。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,实的多表明有气、食、痰等阻滞脉道,气血运行不畅。

  在生理病理上。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、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,常见于贫血、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。

  古人还总结有“诸病宜忌脉”,如“中毒宜洪大,忌细微;腹内有蓄血宜弦滑。忌弱小:中风宜迟浮。忌急实大数;”等等。

  还总结有“脉象常见主症”,如“沉脉为里,有力为里实,无力里虚;沉紧冷痛:沉缓寒湿:沉迟病冷:沉数内热:沉滑痰饮;沉涩气郁;”等等。

  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、病症类型、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,都是有价值的。

  当然,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。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也早已指出,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,主张“四诊”(望、闻、问、切)合参。进行辨证论治,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。

  据历史记载。我国古代脉学很早就已经传到国外。隋唐时期,《内经》、《脉经》等书已经传到附近国家如日本等,以后又传到阿---拉---伯。

  据研究,古代阿---拉---伯名医阿维森纳(约980―1037)的巨著《医典》中的脉学,明显受我国脉学影响。公元十四世纪,我国脉学传到波---斯,当时波---斯的一部载有中国医药的百科全书中,就包括脉学,并且特别引述了《脉经》和它的作者王---叔---和的名字。

  十七世纪来中国的那---稣----会传---教---士波---兰---人---卜---弥---格(1612―1659)曾经把《脉经》译成拉丁文,于公元1666年出版,并附有铜版,描述我国脉法。

 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英伦国著名医学家芙---罗---伊---尔(1649―173)受我国《脉经》的影响而研究脉学,并且发明一种给医生用的切脉计数脉搏的表。

  他还写了一本叫做《医生诊脉的表》,于公元1707年在伦敦出版,他的著述和发明被西方认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。十七世纪以后,西方译述我国古代脉学著作达十多种。

  因此,可以说,我们的中医绝对不必西医差,在某些方面上,中医比起西医来,更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