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17集 绿教区的两种未来_大明1937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出之外,还要受过教育,有一定的文化。也就是说,整体素质不能和明军部队相差太远。而后一种“训练部队”数量就很多了,占了新征部队的8o%-9o%。

  这种差别化处理,是沈荣轩的主意。最主要的原因是,如果都按照明军正规部队的标准,那么开支太高,国家养不起那么庞大的新增军队。但如果把这些***部队完全都作为二等部队、在各方面给予歧视的话,又不利于军心稳定,很容易引起这些***官兵的不满,认为汉人把他们当廉价炮灰用。就算不会出什么事,这些民族部队也会对大明没有认同感,觉得这场战争不是自己的战争,和自己没关系,自己是替那些“老爷”们打仗。那么时间长了,民族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都会大幅降低,类似欧洲大战中奥匈帝国的那些“仆从国士兵”。

  其实,大明原来建立白卫军、大幅征召当地人,就是想在有限的精兵之外,也有大量廉价炮灰用的。“精品”和“量产”相互补充,效果会很好。但是现在不行了,都弄成“精品”又养不起,所以就设一个门槛,保持从下往上的流动性,给人以希望——想当“精品”吗?想进入更优秀的部队、和更优秀的战友一起作战吗?想用更好的武器吗?想吃更好的食物吗?想坐汽车坐装甲车吗?想拿十倍的军饷吗?想要更广阔的升迁机会吗?好,那么努力让你自己更优秀吧!努力作战、努力训练、努力学习文化,当符合条件了之后,就可以提出申请,加入正规部队,每个人都有机会。

  不看你的民族、不看你的出身,只看你是否够优秀。——这是沈荣轩试图赋予这道门槛的一个意义。别的不说,起码明军正规军士兵一个月的军饷,就等于两疆贫苦牧民或农民将近一年的收入。这种吸引力是巨大的,足以驱使着“训练部队”的士兵加倍卖力。而明军也说到做到,只要你觉得自己可以了,提出申请,经过了军事和文化两项考核,你就能进正规部队了。而明军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,每天都在受理申请、进行考核,而每天也确实让一些民族士兵加入了正规部队。

  ……

  这种榜样的刺激力量是最大的。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:前一天隔壁班的阿卜杜拉那小子还跟我们一样,吃面饼、喝稀粥、扛步枪、用两条腿行军、拿着每月八毛钱的军饷,今天考试合格,人家就调到正规部队去吃罐头、吃水果、挎冲锋枪、坐汽车行军、拿每月七明洋的军饷了。而且,人家那正规部队升官度多快啊!

  这么一来,每人都有了“向上流动”的希望。这种“差别对待”非但没有降低士气,反而让整个民族部队每个人心里都痒痒的。他们除了参军时的“杀苏军、为亲人报仇”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