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一时之杰_刘备的日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”太仆伏完,持芴跽奏。谓“闻弦歌而知雅意”。曹孟德此时上表欲问罪陈王。实乃为除王太师易相夺国,阻陶恭祖三让徐州也。王党心知肚明。焉能令曹氏父子如愿。

  御史中丞荀彧,持芴进言道:“先前,洛阳兵灾,二宫大火。传国玉玺,失于暴乱。后被孙破虏,复取于井。襄阳之战,为袁绍所得,献合肥侯。至此后,传国玉玺,便不知所向。”

  荀彧言下之意。稍后袁术过江,以传国玉玺为质,与陈王宠暗结盟约,趁机窃据淮南。皆是捕风捉影,未有真凭实据。然不可否认,传国玉玺最后下落,已归江东。

  董侯轻轻颔首:“传国玉玺,为朕叔父所窃。”

  “正是。”荀彧持芴而跽。

  太保司直程昱,持芴跽奏:“先前,陈王宠数次遣使,劝进蓟王。蓟王传檄天下,以正视听。此事,人尽皆知。‘枳句来巢;空穴来风’。臣窃以为,若无传国玉玺,陈王宠何以行此大逆不道,不臣之事。”

  “老臣附议。”曹太保领党羽,壮大声势。

  “臣等附议。”

  董侯纵年少。亦知传国玉玺之重要。且陈王宠素有大志。多年前,又曾与国相,共祭天神。宫中旧闻,桓帝弥留之际,遗诏兄终弟及。传位勃海王刘悝。并命陈王宠辅政。然此诏,不及发出,便被大将军窦武,撕毁。桓帝梓宫尚在前殿,窦太后已先杀田圣灭口。

  正因如此,陈王宠,素为先帝所忌。为求自保,于是与淮泗诸王,暗结盟约。不惜养妖贼自重。将心比心。陈王宠早知灵帝,来路不正。故行拨乱反正,才有劝进蓟王之举。

  换言之,若追本溯源。自灵帝始,便非大汉正统。更何况叔侄三人。

  于是乎,劝进蓟王,水到渠成。然,蓟王不欲。普天之下,汉室宗亲,还有何人可继任大统?

  必是“天命所归”。得传国玉玺之陈王宠,无疑。

  少年天子,忽有感而发:“勃海王,尚有遗孤乎?”

  太保曹嵩,慷慨发声:“自勃海王(刘)悝以降。妃妾十一人,子女七十人,伎女二十四人,皆死狱中。傅、相以下,以辅导王不忠,悉伏诛。”

  少年天子,一声暗叹:“朕,已尽知。”

  百官无不屏气。前朝旧事,宫闱禁忌。岂是我等可参与其中。

  少顷。董侯振作精神:“陈王宠,私藏传国玉玺之事,又当如何?”

  谓“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”。殿中群臣,两党棋峙。领会上命,揣摩圣意。岂有泛泛之辈。天子口出“私藏传国玉玺”之句,已坐实陈王宠之罪。

  故后半句“又当如何”?

  天子乃是问罪也。

  殿中曹党,无不士气大振。

  太保司直程昱,持芴跽奏:“禀陛下,可诏命陈王宠,速将传国玉玺,完璧归甄。如若不从,传檄讨回。”

  谓先礼后兵。少年天子,轻轻颔首。又含笑发问:“太师,以为如何?”

  “老臣无异议。”王允肃容奏对。

  闻此言。殿中王党,悉数噤声。不再据理力争。

  王太师乃纯臣。少年天子心中慨叹,而面色不变:“善。”

  “陛下明见。”二党齐声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