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夫子之墙_刘备的日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未足够。尤其大小辽泽,不毛之地,处处皆需人手。国中不宜大兴土木,分散劳力。故蓟王御笔朱批,再议。

  五尹相约,鸾栖馆小酌。

  恰逢南閤祭酒许攸,并报馆丞陈琳亦在。谚曰:“相请不如偶遇”。众人并席共饮。

  席间,五尹求问,王上何意?

  许攸笑答,诸君所请,时机未至也。遂将前后诸情,细细道来。五尹这便醒悟。蓟王所虑,乃是“一墙之隔”。

  许攸言,一墙之隔,宛若春秋。我主所虑,人情冷暖。

  五尹拜服。

  许攸又道,诸君联名上此疏,主公当可安心。

  五尹又问,何出此言。

  许攸答曰,诸君皆国之栋梁,才智高绝。之所以,未能窥破主公心中隐忧,只因心无此忧。

  言下之意。五尹皆治政能臣。正因,爱民如子,一视同仁。心中无此高墙。如何能虑及“一墙之隔”,故才联名上疏。

  一言蔽之,心中无墙。

  五尹,相视而笑,莫逆于心。

  报馆丞陈琳,有感而发。洋洋洒洒,书于报端。

  取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子贡曰:‘夫子之墙数仞,不得其门而入,不见宗庙之美,百官之富。’”之句开篇。

  论述无形高墙,引国人热议。

  “五尹无墙”,遂成典故。言指良臣治政,政均法平。

  儒宗郑玄,遂以“夫子之墙”命题。考太学诸生。

  题末设问:“五尹无墙”,“主公有墙”乎?“经学有墙乎”?

  蓟国文风之盛,窥一斑而知全豹。

  不出意外。太学四子,拔得头筹。蓟王观后,一字不改,刊印日报。俗谓“灯不拨不亮,理不辩不明”。四子见仁见智,各抒己见。令国人茅塞顿开。

  太学四子,由此成名。

  天下才俊,皆奔蓟国。稍后,蓟王命国老,领司辰令庞德公,收四子入门墙。传授安邦定国之奇术。

  因四子居云台之上,四海仙馆。故有传闻,所学乃经天纬地,神鬼奇术。

  三岁见老。四子当是蓟王为国储才。又闻,待嫡长子封,二十及冠。蓟王当传王位于蓟北城,万载宫,登基为王。及冠称王,遂成蓟国惯例。

  空穴必有风,无风不起浪。嫡长子及冠,蓟王年不过四十。春秋鼎盛,远未称老。即便不学历代先王,薨后传位,亦足可在位数十载,何以提前退位。

  国人议论纷纷。

  风闻既出蓟王宫。后宫自然知晓。

  公孙王后,私问蓟王。

  答曰,二十及冠,年富力强。且尚未玩物丧志,沉湎于酒色。正是意气风发少年。得贤臣良将辅佐,相沿成习,必为明主。如何能空耗年华,徒有虚名。人前人后,唯唯诺诺,胆战心惊。唯恐举止失仪,言语失礼,乃至痛失王位。

  公孙王后,这才醒悟。

  蓟王唯恐,父强弟壮。嫡长子久为王世子。一身所学,满腔抱负,被岁月蹉跎,消磨殆尽。即便如愿以偿,登基为王。却人衰心老,性情大变。难为明主。

  防微杜渐。蓟王宁愿提前退位。

  王后止泪相问,那时,夫君当何去何从。

  蓟王笑答:携长姐纵横七海,何处不可为王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