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汉风不灭_刘备的日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颜安乐,同学于眭弘,习《春秋公羊传》,遂有严氏学并颜氏学,传于后世。

  亦如为典籍注释。各家所注,皆有出入。对诸子百家,经史子集的理解,见仁见智。

  便以《春秋公羊传》为例。

  同举孝廉。

  出身严氏学,与出身颜氏学的二人,对《春秋公羊传》的理解,必然有出入。故“诸生试家法”。“家法”的另一层含义,便是“各家之法”。严门学子,考严氏公羊;颜门学子,考颜氏公羊。

  一言蔽之。各有章法,无统一答案。

  若为《科举制》,当如何评判?

  还是那句话。新兴事物的出现,自有其历史必然。后世科举制,并不符合大汉风貌。穿越众,谨记。

  当如何破?

  蓟王已给出答案:《蓟国大百科全书》。只需国典修毕,科举可行。

  如再逆推前汉,武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之用意。是否与蓟王同?

  科考之所以在唐时,能够顺利推行。只因五胡乱华,汉文明,十不存一。争鸣百家,消亡殆尽。“矮子里拔将军”,凑合用吧。

  或又有人言。蜀科何以能行?

  如前所说。若在西州开科举,亦无不可。只因西州儒学,多出马融。若大汉十三州皆为一科,则必然大乱。

  汉末科考不可通行的大致证据链如下:

  版本不同(《熹平石经》已修正儒家七经)、门派各异(五胡尚未乱华)、理解参差(各家皆有不同注解)。

  如考寻章摘句,版本不同,各有错漏,乃其一。如考明辨经义,门派各异,各执一词,乃其二。之于考官而言,理解参差,评判标准各有出入,乃其三。

  如何统一标准,统一答案。

  蓟王承上启下。继武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又集百家所长,修国典《大百科全书》。

  一脉相承也。

  如蓟王所言。再有两百年,汉风不灭,汉魂永存。

  天下碌碌无为,尸位素餐,“以今度之,想当然耳”,鼠辈何其多。

  幸有我蓟王。

  或再有人言。《大百科全书》,无非蓟国一国之学。如何能一统大汉十三州之学术。

  有理。故蓟王欲行,先易后难。先将蓟钞广输天下,而后蓟吏、蓟法,循序渐进。待将蓟国之一切便利,放之四海而皆准。蓟国《大百科全书》,便是权威公论。

  且自立书之初,蓟王就定下,集百家所长,绝非一概不取。并首当其冲,将神灭无鬼,被后世儒生避恐不及,视作“异书”之王学,纳入其中。足见开明。

  并以儒宗为首,恩师佐之,集国中鸿儒、通儒、硕儒、大儒,共襄盛举。再有蓟王,居高掌控。即便不敢妄称“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”。然于科举,足可一用。

  故儒宗,有感而发:“诛人易,诛心难。”

  杀人诛心,乃霸主之道。蓟王,王治天下,岂肯滥杀。

  《荀子?荣辱》:“先义而后利者荣,先利而后义者辱。”

  于国而言。先明善恶,再知荣辱。

  便是蓟王所谓,先利而后益。

  《管子?牧民》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”

  窥一斑而知全豹。

  法、儒、道,殊途同归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