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轻卒锐兵_刘备的日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

  待来年开春,贩卖天下,远至海外诸港。

  蓟国长粒香米,自蓟王首开楼桑稻作,至今。代代优选,日渐欣长。普天之下,绝无仅有。晶莹剔透,粒粒分明。无可仿冒。时人处处以高为贵。更助推蓟国名产,风靡大江南北。

  诸如各类《集簿》,蓟国仍沿用竹书。未曾更换纸卷。

  究其原因。竹简可反复书写,比纸卷更节约。比如《户籍》。待八月案比,统计汇总时。只需打开每户“条目”,将去年记录削去,便可重新录入。正因竹书可反复书写,故书录吏员,统称“刀笔吏”。

  能够反复使用,乃竹书之优势。尤其对各类需反复书写的《集簿》而言,十分方便。

  诚然,纸卷利于书写,便于携带的优势,更加明显。

  “九月霜始降,妇功成,可以授冬衣矣。”

  蓟国四季朝服,又更新款。蓟国行高薪养廉。四季朝服,年年更迭。虽说“衣不如新,人不如故”。百官穿之不尽,却又喜旧服。

  诸如薮东守乐隐、辽海守郭芝,蓟王为县侯时,二人便是楼桑并郦城长吏。故皆以着初代朝服为荣。会大朝,尤其醒目。百官无不艳羡。

  此,宿吏之风貌也。

  话说。因锄禾见金,北海一龙,割袖断交。后被太妃,一针一线,亲手缝合。管宁十年如一日,穿以自醒。

  类似佳话,比比皆是。

  即便右国令之事,时过境迁,蓟人仍思之不忘。蓟王不再设右国令一职,足已表明心迹。故蓟人辨认待物,颇为公允。“好坏皆可见”。正所谓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。又说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。

  学术亦如此。

  开明之气,蔚然成风。亦如先前,汉胡向化之辩。胡人着汉服,行汉礼,说汉化,书汉隶。汉人亦好胡旋,慕胡女,存胡俗,续胡味。和合之风,盛行国中内外。

  蓟国之包罗万种,海纳百川。非亲临,不可意会。

  先前,汉胡商贾,还需聘请市侩,互传翻译。如今市楼陈列各式券书,皆双语印刷,一清二楚。市中能言双语,乃至三五门外语者,比比皆是。

  稻禾初成,千里飘香。

  丰水肥田,季季大熟。

  八月案比,九月初才统计完毕。二十七县,四百城邑。计一千二百万口,一百六十万户。户均良田五十一亩。没错,正因爵民田多。多年驯田,成效斐然,预计均产六石半。再加一千万亩官田。

  可入新谷,六亿石。

  月初大朝。上计令陈逸,逐条报来。

  百官皆面露喜色,与有荣焉。

  民以食为天。

  人口增长,来源于三韩半岛、倭国列岛、海外荒洲、四方都护府等,皆有大量人口内迁。倭国列岛各国主,更长居泉州城,督造蓟式海船,轻易不重回岛上。

  倭妃那美,枕边传语:众倭国王,愿学十夷王,共组联军,征讨林邑。

  蓟王遂问:约有多少兵马。

  那美百忙中,出口答曰:亦有五万。

  刘备欣然点头:甚好。

  轻卒锐兵。如此,无需动用国中一兵一卒,林邑可灭矣。

  刘备又问:各国主,何所求?

  那美答曰:愿随市舶寺海市大舡,泛舟海上。

  所求,与十夷王如出一辙。

  刘备焉能厚此薄彼:先入蓟商会。待南征归来,再泛舟四海。

  倭妃大喜。越发殷勤不提。

  果然,家和万事兴。

  嘶…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