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字挟风霜_刘备的日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奴等,皆亲眼得见。”曹节答曰。

  “此乃前朝上疏,闻书奏不省,束之高阁。诸位老大人,常伴驾左右,可曾记得,还有‘谁人’,曾阅此卷。”刘备平静发问。

  “禀王上。前朝书文,皆存兰台。常被东观博士借阅,修撰《东观汉记》。”曹节先将自己撇清:“老奴得王上口谕,这才命兰台令史取来。实不知,何人擅涂旧文。”

  “老奴亦不知情。”程璜紧随其后。

  赵忠亦伏地叩首:“老奴,全然不知。”

  见三人皆不知,曹节心中大定:“凡文书外借,兰台笔笔皆有记录。只需按图索骥,当可知晓。”

  “如此,便劳烦少令,再走一趟。”刘备言道。

  “喏。”陪坐侧席的黄门令左丰,又马不停蹄,奔赴兰台。

  少顷,将历代借阅名录,依样抄回。呈报蓟王当面。

  竟有十余人之多。不乏名士大儒,辞世先贤。便是恩师,亦曾留名。

  偷看蓟王眉头微蹙,沉思不语。

  赵忠这便谄媚上前:“名录中既有卢公之名,王上何不遣人一问。若卢公观时,尚未有迹,则可下问。若卢公观时已有。自当上溯也。”

  刘备轻轻颔首:“也好。”恩师自是信得过。

  恩师尚未散朝,刘备遂与众人耐心等待。日暮时,史涣乃回。言,恩师未见。如此,便可大略推算,乃恩师名下某人所为。

  只可惜,刘备一眼扫过,全然不识。

  线索就此断绝。刘备仍不死心:“可有借阅却不留名。”

  “若皇子、公主、或宫中诸妃……借阅,多半不会留名。”曹节如实作答。

  被曹节刻意省略的,刘备焉能不知:“如此,劳烦老大人,代孤问过兰台令史。可有未书录其名之人,借阅此书。”

  “老奴遵命!”曹节肃容下拜。

  引赵忠满眼艳羡。

  若能替蓟王办妥此事,必得重用。心念至此,亦顾不得许多。不等刘备答话,赵忠自曹节身旁扑出,五体投地:“南北二宫徒遭兵乱,煞气未消,老大人年岁已高,当善保贵体,不宜轻身涉险。”

  “哦?”刘备如沐春风:“依赵常侍之见,该当如何。”

  “老奴愿代劳。”赵忠扬声答曰。

  刘备遂看向曹节:“老大人意下如何。”

  “老奴确是力不从心。恐不堪为王上驱策。能有赵常侍代劳,老奴深谢。”曹节拜谢。

  “不敢。”赵忠回礼。

  “如此,孤便将此事,交由赵常侍全权打理。”刘备焉能不成人之美。

  “遵命!”赵忠起身再拜。

  “前朝旧事,不宜外宣。诸位老大人谨记。”刘备送客。

  “喏。”三人拜退。

  少顷,贾诩等人,闻讯赶来。

  “主公。”

  从刘备手中接过襄楷《诣阙上疏》,速览一遍,贾诩表情微变。

  “不料襄楷竟有此等远见。此人看似与主公全无羁绊,然诩料想,必早已暗中窥探我主。楼桑风吹草动,我主日常琐事,襄楷必心知肚明。”

  “孤亦如此想。”刘备笑道:“如此说来,孤‘高筑墙,广积粮’之举,早被人窥破。”

  “若如此,襄楷必与太平道无关。否则,右国令断不会留此人,身(死)后作祟。”贾诩言道。

  “文和,所言极是。料想,襄楷、王芬、张修等,便是‘三方势力’。”刘备一语中的:“至于西王母派等诸夏仙门,是否裹挟其中,尚不得而知。”

  “主公明见。”贾诩、荀攸等,四大谋主,齐声言道。

  四人皆称足智多谋。异口同声,必然无差。

  刘备笑道:“水落石出,为期不远矣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