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51章 国产不行,进口质量才好!_医生:给自己做手术,这很合理吧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签……

  “放弃更适合的小血管吗,也可以。”

  许秋没有再强留。

  人工血管植入,标准就是要比原有的口径稍大一些。

  尽管6mm的临海小血管更适合,但换成6.5mm的其实也能用,只是血运效果、长期通畅率要下降一些。

  当然,也有好处。

  那就是稳定。

  临海小血管虽然前期优势很大,但却缺少长期的临床证据。

  迈柯维、泰尔茂、戈尔在这一方面则更加清晰,它们都是老牌药械集团了,一大堆文献记载了产品的长期效果。

  虽然许秋对亲手研发的临海小血管有信心,但没有人能真正给出五年通畅率、十年通畅率等等数据。

  可能更好,但也有可能比迈柯维等巨头要差。

  当初,闫自强等第一批受试者选择相信了许秋。

  当然也要允许有人不相信研发者,不信任大夏制造。

  “正好,迈柯维那边有一批新的人工血管到货了,可以预约。”杨晨曦赶紧说道。

  他现在肯定不愿意给骆思铃做手术了。

  这类病人太麻烦!

  赶紧把病人扔给心外科的随便谁吧。

  说起来,迈柯维的产品能供货,也是仰仗临海小血管。

  去年一年,迈柯维关闭了莓国的生产线,把工厂转移到了白旗国。

  后来白旗国发生了罢工,工程产能急剧下降,造成了人造血管供应的短缺。

  迈柯维自然优先供给莓国、小日子国等莓系国家。

  大夏这边,一度出现血管匮乏的状况。

  就拿临海一院来说,这家曾经的小三甲的强项并不是心外科,每年只有三百多台主动脉疾病的开放手术,这三百多人都需要人工血管。

  然而,临海一院能拿到的,只有一百多条。

  这是整个大夏的无奈。

  各医院库存、经销商手里的存货都非常紧张,一些亟需救命的病人,甚至会用其他型号的人工血管。

  此外,即便是库存的血管,也有型号不足、或单一型号告罄的情况,完整型号的外周血管支架几乎不可能配齐……

  议价权和供应数额都掌控在迈柯维手里,医院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!

  剩下那些排在后面的患者,能择期的继续等待,不能等待的,要么转院,要么尝试风险很高的自体血管移植,甚至还有等死的。

  然而,这一状况从临海小血管的诞生后,就彻底扭转了。

  迈柯维母公司洁定集团亲自发来邮件,一次性将剩下的两百多根血管补齐,并且希望和临海一院签订协议,每年都为医院提供等同于患者数量的人工血管……

  这份合同临海一院当然拒绝了。

  有许秋在,签这种平等条约,对比迈柯维之前的剥削,可太不平等了!

  不久的将来,就是临海一院向各大人工血管巨头议价了,谁会在这个关头签什么合同?

  ……

  杨晨曦得意洋洋地笑着。

  迈柯维和泰尔茂独占全球百分之九十份额的时代,就要一去不复返了。

  时代要变了!

  等三期临床试验结束,临海小血管彻底投产,六毫米以下的“禁区”,将百分之百被大夏的临海研究所垄断!

  迈柯维和泰尔茂、戈尔等巨头还要互相打架,彼此争斗。

  但六毫米以下这个赛道,只有临海小血管一位选手。

  倒着跑都能赢!

  “双人病房那边,31号床和她一样,不过对方的高危因素更多,我做这台手术把握就不是很大了……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