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一百四十一章 吕荹的劝谏 中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有得道多助的说法,认为圣王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,所以能成功。这个论述,就比较接近常识。而荀子这里,这个制定礼法,强逼众人作伪的圣王为何能成功,却无法用常理解释了。

  礼法到底怎么来的,如何建立的,他也说不明白。但又不想把功劳归于天或者神之类,最后只能用圣王这个万能解释来回答了。钱程认为,孟子和荀子都说对了一部分,但想解释他们论述的人性的问题,还得补充一个概念。

  钱程说,他从西王母那边的老姐姐们那里,学到了一个说法。青鸟之前给他说过,人的本性应该分为两类,一种是作为单个人,一种是作为群体中的人。

  作为单个人的这部分人性,以自利为主,以混乱为主。

  作为群体中人的这部分人性,以利他为主,以秩序为主。

  孟子无法归纳进“性善”的那部分食色的人性,荀子认为属于“性恶”的基本人性,白芷说应该叫兽性的人性,就是前者。

  孟子认为属于“性善”、符合仁义、合乎天道的人性,荀子认为由圣王带来、通过礼法规范出来的善的表现,白芷说叫人性的人性,就是后者。

  人都作为个体而存在,但人又必须生活在群体中。离开社会,人是无法生存的。所以,就形成了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时存在的人性。

  钱程说,孟子和荀子看似观点相反,不过他们的目标,甚至他们理论中出现的主要问题,其实都是一致的。

  这两位都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,也都推崇通过后天的教化,来实现理想中的社会,但他们都不知道怎么解释善的由来。最后孟子只能把善心归于天,荀子只能把善行归于圣王。可以说,他们的理论,其实都没能好好地解释这个问题。

  但按照青鸟的说法,善行不是来源于外物,而是同样来源于人自己。人类最初的秩序,也不是圣王强加的,而是在众人组织起来劳作的时候,慢慢形成的。

  钱程告诉吕荹,他认为这个观点很有道理。

  最简单的例子,比如大家去治水,需要连天加夜地干活。而且治水的工作还很危险,遇到事故,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如果按照人的个体本性,所有人都应该偷懒,掘渠堆坝时尽量少出力。有机会就要从工地上逃跑,想办法逃到不需要治水的地方去。

  但是,治水工程最后还是成功了,中原人也没有全员跑路,逃到不发洪水的地方。实际上,反而是在洪水泛滥区拼命的人成了诸夏,不在这里的成了蛮夷。这和人类的本性,似乎矛盾了,如何解释这种现象?

  这就只能说明,经过教化之后,群体的人性压倒了个体的人性。

  而且,应该不止是尧舜禹等圣王在教化人。因为尧执政的时候,为了治水,就已经能叫来这么多人。可见在他之前,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