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三十六章 仁者无敌 中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时稍有差错,或是能力不足以担当职责,都有可能要了所有人的命。这种情况下,谁还能有心情去通融和谅解?

  就像孔子所说,君臣、上下的关系都是相互的——为了集体利益,贵族可以要求平民,请他们做出更大的牺牲,来提高集体的实力;为了集体利益,平民可以要求贵族,请他们去死,来让位给更有能力管理集体的人。

  按照儒家的逻辑,这二者是一体两面的,也是公平合理的。

  这就是加拉西亚人认为的“讨好平民”,也就是仁政,在理论上的基础。

  而实际生活中,还有另一重因素,那就是平民到底能产生多大的贡献,他们先天的能力,和贵族有没有差距。

  这个能力里,最直观也是最有效的,就是战斗力。

  比如绝大多数人类,是打不过苏白芷那一族的。她们的平均战斗力高出人类不少,现在这种地位,可能就与此有关。

  但在人类之中,就找不到明显的迹象。

  在上古的时候,大家对此就有一个大概的认识,觉得大部分人的战斗力和出身关系不大了。因为远在那时,就经常出现为了应对战争,从平民里提拔巫师和勇士的事情。可见,血脉的影响应该是很有限的。

  战国时,各国进行改制的时候,也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。因为战争的规模急速扩大,不止军官和士兵的需求上升,随军术师也完全不够用了。

  建立户籍档案,对平民进行逐一调查,筛选有天赋的人进行培训,是那时通用的思路。比如,原本被诸侯、贵族和各种组织垄断的法术训练方法,就在那时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。不管是什么出身,什么血脉,只要能学得来,国家就会掏钱补贴,甚至要求你义务去学。这其实也是没办法。为了增强国家的战争实力,就必须尽可能增加术师数量,哪怕水平菜一点,也肯定比没有好。谁要是不这么做,就会被其他人灭掉,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。

  在现实的逼迫下,武力和知识都在不断向下扩散。到战国后期,已经形成了新的共识。

  秦国的相国吕不韦,出身并不高。为了争取更好的名声,他一直致力于支持文化事业。意识到这个潮流后,一向对机会很敏锐的吕不韦,做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研究。

  自商鞅以来,秦国数代积攒下了成千上万份户籍资料和军功记录,用以对编户民进行奖赏和土地分配。吕不韦召集门客和官吏,提调出其中所有施法者的档案,记录此人的亲属中施法者出现的比例,和施法者们最终达到的最高军功级别。

  施法天赋是否和血脉有关,户籍是最有效的证据。而施法者的强弱,在其他文明可能是个比较难评价的标准,但在秦国问题并不大——你看他军功就行了。

  作为一个商人出身的掌国者,吕不韦对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