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背景原型相关介绍 续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(刚回来,实在来不及了……先把以前的资料发一份……)

  关于汉代边军的管理:

  军队的日常管理是个很复杂的系统,从中能看到这支军队的水平。现代人在汉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简牍。相对于传世史料,这些实际执行中,由当时人自己记录的档案,能更好地反应汉军的现实状况。

  军械生产和发放:

  大部分武器都是由各级官营工场生产的。简牍里对军械的来源有记录。中央的工场有若卢、考工、尚方、左弋、内官、寺工等等。这些工场隶属不一,少府、主爵、宗正、太仆都有。

  地方上也设有工官,管理各地工场。按汉书记载,河南、颍川、河内、南阳、蜀郡……很多地方都有设置。西汉时期他们统一归大司农管辖。

  现在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不少工场遗址。比如古荥阳冶铁遗址就是河南郡铁官的一号冶铁工场,叫“河一”;铁生沟遗址里是河南郡三号工场,叫“河三”;瓦房庄冶铁遗址叫“阳一”(南阳郡一号)

  简牍、史料和工场遗址是可以对应上的。

  (这名字都是汉朝人自己起的,铭刻在生产的器物上。可以说非常简单明了……

  数字编号命名法也是老传统了,似乎中原官府一直不太会名字……)

  这些地方基本都是综合性的大型工坊。比如“河一”里,从矿石和煤饼开始,冶铁、炼钢、铸造、加工,乃至模具和耐火砖的制作,整条流程都有遗物出土,规模很大。

  其中一座高炉按现代人估算,每天能出0.5~1吨铁。这里生产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农具,也有工具和齿轮、轴承之类的零件。

  不过它也生产武器。未央宫遗址出土的弩机骨签里就有这边的记录。

  另外战争需要的时候,这些工场会快速转为生产军械。

  比如蜀郡的工官本来是造工艺品的,得到命令就开始生产刀。其他地方也差不多,中央对这些工场管得很严,需要时也就是一纸诏书的事情。

  理论上兵器制造是“天下公用”,由大司农拨款,受其管辖。(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司农管军械……)不过实际上生产组织和监控管理的权力是分开的。

  皇帝会派内臣监督各地生产,尤其是生产的兵器,郡国不能自留,必须送到京师武库。这些和地方工场都不是一个系统。

  生产出来的兵器层层管理很严格。比如一则东汉弩机的铭文:

  “永元五年,考工所造六石机,郭工锼伯作,造工苏,太仆护工掾岷,令恭,丞霸,掾闰,史成主”

  (从郭工开始,工匠和管辖的官吏都被记录进去了。这个制度战国时就有,两汉很多东西都在沿用秦国/秦朝的。)

  这些兵器都存放在武库里。长安和洛阳之外,各郡也设有大大小小的武库。在边郡,太守之外,都尉手下也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