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69.第 69 章_[明朝]科学发展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其实没有规划意识,确实是古代人的通病。

  现代人真正突出的地方,不一定是编程、工程、医学等等方面的先进。

  而是规划、整理和创新意识。

  当然这和古代的实际生产力是脱不开关系的——毕竟修个书都得兴师动众,现在的教授带着几个学生都能编出一本教材出来。

  无论是唐宋元明清,对实用技术的整理一直是被动的,而且民间多于宫廷,不过就算宫廷有短期高频的梳理更新,也不一定推送的到全国。

  再比如说,对大型工程的规划和成本控制。

  虞璁在这方面,有足够清晰的认知,也正是因此,才执意建立最低薪资线,并且要求工匠们也能十天一休沐。

  所谓的成本,不是把那些百姓当牲畜一样疯狂压价,恨不得让他们跟奴隶一样日夜不休的劳作。

  隐形成本之高昂,可以参考隋炀帝修运河。

  不是运河不能修,而是隋炀帝让他自己成为利益最大化的主体,而让百姓们去承担所有的成本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,直接把整个国家都玩完了。

  之所以自己接手了朱厚熜的中兴改革,不断调整制度和官僚机构的同时,还兴建所谓的知声堂、皇家医科大学、皇家会议厅,就是因为他需要带动人均收入,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。

  温爷爷当年在北川中学写过四个字,叫‘多难兴邦’。

  这句话出自《左传》,但其实有经济意义的。

  皇帝换了便装,带着随从们去巡视已经完成一半的大学,在被规划好路径的庭院里缓缓散步。

  陆炳暂时离开了军营,陪伴着他安静的往前走。

  “从前,我问杨首辅,什么是还富于民。”

  虞璁看着远处正坐在一起擦汗休憩的工匠,不知不觉地扬起了笑容:“直接把国库里的那么多银子散出去,一点意义都没有。”

  人们只会把它匆匆花掉,然后陷入新的等待和无助中。

  与其如此,不如把这些资金拿去扩大就业,从京城这个心脏开始,进一步的辐射各地。

  等京城的秩序稳定,战事进入更加有利的状态之后,大型的国家工程也应该展开了。

  皇上低头采了一株小白花,旁边陪着的赵尚书想了半天,还是开口道:“陛下,微臣有一个不情之请。”

  虞璁低头看着那朵小白花,眼皮都没抬:“缺钱啦?”

  赵璜一懵,心想皇上是越发厉害了,只硬着头皮点了点头,却忘记自己站在了他的身后,人家压根看不到。

  虞璁想了想道:“今天过来散步,也是想问问你这件事。”

  他清晰地记得,明朝的铸造工艺,在当时其实是领先于世界的。

  ——而且还是在无人关心,野草般随意成长的情况下。

  赵璜又想了想,开口道:“那个,微臣和部下从显微镜中,观测出了许多的东西,已经都交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