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二八章 车马会南城_残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国家的军政架构也搭起来了,只要不断增强国力,平定南方是早晚的事情。

  唯一的错误,就是“剃令”推行的太过急躁,激起了汉人的反抗**。

  明末经过长期战乱之后,百姓士绅都渴望恢复社会稳定,恢复安居乐业的生活,清军入关之后很多地方的百姓并不是太排斥,甚至夹道欢迎,比如嘉定民众就“结彩于路,出城迎之,竞用黄纸书‘大清顺民’四字揭于门”,等到剃令一下,嘉定百姓却揭竿而起,誓死抵抗,以至于有后来的嘉定三屠。

  这几年来,全国各地抗清斗争**不断,和剃令都有莫大的关系,多尔衮闲暇时也曾反思,如果当初没有采用“留不留头”的激烈手段,而是进行温和的引导和鼓励,再配合一定的政治高压,同样也能完成剃的目标,汉人的抵抗情绪也不会这么激烈。

  很简单的事情,不剃不能参加科举,不能当官,剃者可以免交或者少交赋税,朝廷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,对于地方缙绅豪强暗中施压,对于坚决抵制剃的关进大牢,个别极端分子充军配,乃至于杀一儆百等等,用上三五八年的,剃令同样能够推行成功。

  (站在满清的角度上,多尔衮是个很牛逼的帝王,为满清帝国做出了巨大贡献,但和皇太极比起来,他还是略逊一筹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多尔衮是捡了皇太极的便宜,他当政期间执行的很多内外政策,都是皇太极时期的延续和展……除了剃令的明显失误外,多尔衮过于专权,残酷地打击和清洗政敌,也造成了满清国力军力的迅下降,只可惜南明更擅长窝里斗,还是没有抓住机会。)

  剃令上的失误,没人敢在多尔衮的面前提起,直到听范文程讲了魏孝文帝的故事,他才自己琢磨过来(魏孝文帝是鲜卑族出身的皇帝,成功推行汉化改革,史称孝文帝中兴)。

  琢磨过来也晚了。

  为了一道剃令,战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,汉人固然血流成河,清廷同样元气大伤,多尔衮哪怕权倾朝野也担不起这个责任……他反而变得更加敏感,生怕政敌抓住这个问题不放,利用他的失误起攻击,所以对剃令的推行更加坚决,更加残酷,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威信。

  史书听得多了,多尔衮越意识到,汉民族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太多的智慧,璀璨的汉族文化也是刚刚脱离奴隶社会的满清远不能比的,想要维持大清王朝的长远统治,必须接受和融合汉文化,并且根据满清的需要对其进行阉割。

  听几位汉臣宿儒讲史论今,是多尔衮现在最钟意的消遣,这段时间,范文程在给他讲解明代开国史。朱元璋和明朝诸多开国功勋之间的故事,让多尔衮若有所悟。连着几天都不太说话,把伺候他的女官太监都吓得不轻。

  今天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