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零二章 三姓家奴_残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佃户租种民田,只要向地主交租就行了,田赋则由地主承担。这虽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事情,但是明末的土地向士绅权贵高度集中,士绅权贵不但享受免税政策,还利用各种手段逃避缴纳田赋,所以佃户实际上的负担较轻,吃亏的只是国家财政。

  佃户租种官田,在缴纳地租的同时,还要向官府缴纳田赋,地方上的官吏又往往把官田当做敛财工具,设置大量的苛捐杂税,佃户们辛勤耕作一年,最后却入不敷出,食不果腹,所以宁愿去租种民田,甚至纷纷逃亡。

  如此一来,就形成了恶性循环,官府收不到足够的钱粮,就不断增加赋税,百姓冻馁饥贫,卖儿鬻女,最后被迫揭竿而起,大量的官田抛荒,严重动摇了大明王朝的统治根基。

  在农业社会里,国家却收不到足够的农业税,谈何长治久安?

  有明一朝,围绕官田赋税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,大明王朝的有识之士为了确保国家的财税收入,想尽了各种办法——降低官田的科则和折色,临时减免赋税,以银钱折征田赋,论田加耗,论粮加耗,官民一体纳粮等等。但这些修修补补的方法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,到了崇祯朝时期,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的催化,国家财政终于彻底崩溃,大明王朝轰然崩塌。

  (顺便说一句,官民一体纳粮并不是雍正的发明,张居正早就搞过。不过张君正人死政消,一条鞭法后来就变味了,还产生了很多新的弊端。比如从纳粮改为纳银,银两熔铸过程就产生了所谓的“火耗”,进而成为地方官员敛财的手段,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。)

  因为明朝制度上存在严重的先天缺陷,所以围绕官田产生的各种问题,连张君正这样的牛人也搞不定。农事是国之根本,看到永宁县的百姓竟然愿意租种官田。还种的这么好,黄宗羲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疑问,拉着唐咏罡问个不停。

  唐咏罡知无不言。言无不尽。

  官田牵扯的方方面面很广,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来龙去脉,他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收不住了。

  唐咏罡虽然年轻,政务上却精明强干。对永宁县的政务如数家珍。完全不像刚刚到任一年的样子,从全县农业的基本情况开始介绍,再说到这些官田的来历,以及如何平衡解决各方面的矛盾等等,因为都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,所以讲述的非常生动,黄宗羲和顾炎武固然听得入神,连王辅臣都凑在旁边。生怕漏掉了一个字。

  “中!真中!没看出来,你还是个好官啊!唉。俺老家当年能有这样一个县太爷,谁还去当贼!”王辅臣自幼家境贫寒,这些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地租田赋,在他听起来更有感触,想起尘封已久的往事,他一阵阵怅然若失,甚至忘记撇官话了,河南乡音脱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yu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